汪曾祺其人其文

李毅 整理

生平 | 作品 | 简评 | 家庭 | 其他

汪曾祺(1920年3月5日 -1997年5月16日),男,江苏高邮人。当代作家,乡土小说的代表人物。

1. 生平

1920年生于江苏高邮。

1939年考入(昆明)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。1940年开始小说创作,发表《小学校的钟声》和《复仇》等。沈从文时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,曾指导汪曾祺写作。

1943年大学毕业后,在昆明、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,出版小说集《邂逅集》。1947年在上海发表短篇小说《鸡鸭名家》。1948年赴北平,失业半年,后经沈从文推荐任职于历史博物馆。不久,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随第四野战军工作团南下,在武汉参加文教单位的接管工作,被派往一所女子中学任教。1950年调北京市文联、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,先后担任《北京文艺》、《说说唱唱》、《民间文学》编辑。在此期间,1951年曾(短期)到江西进贤县参加土改。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《范进中举》。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,下放到张家口地区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改造。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。1963年,参加京剧现代戏《沙家浜》(《芦荡火种》)的改编。同年,出版儿童小说集《羊舍的夜晚》。文革中还参加了“样板戏”《沙家浜》的定稿。

1979年,重新开始创作。在80年代以后,进入创作高潮,先后发表《受戒》、《大淖记事》等许多描写民国时期江南乡土民情的小说。

1997年5月病逝于北京。

2. 主要作品

短篇小说

小说集

散文集

艺术小品集

文学评论集

剧本

文集

3. 简评

汪曾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影响。在创作上他主张回到现实主义、表现民族传统、表达自然情感。他的小说大都取材民情风俗、日常生活,他的文风质朴、意境优雅。他的散文刻画民俗民风,形象生动,蕴涵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情感。他说,“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,它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人民对生活的挚爱,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愉”。他的作品对乡土文学、寻根文学有很大影响。他的代表作,短篇小说《受戒》和《大淖记事》,开创了“80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”。

4. 家庭

父亲汪菊生,清末儒生,思想开明。

妻子施松卿,西南联合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,后从教。

儿子汪朗,女儿汪明、汪朝。

5. 其他

汪曾祺还擅长古典诗词、书画、烹饪。

注:
以上内容已加入“中文维基百科”,欢迎 指正